暑期的金口街,一场场浸润着传统文化温度的公益课堂正悄然播撒传承的种子。7月31日,金口街非物质文化遗产驿站“非遗进社区——暑期托管系列公益课堂”之“光影里的非遗故事——皮影戏小课堂”在文字港社区温情启幕,这场以皮影戏为核心的沉浸式体验,让辖区青少年在光影流转间与千年非遗“对话”,更让“老手艺”在少年的笑声里焕发新活力。
走进活动教室,不同于寻常课堂的布置瞬间抓住了孩子们的目光:洁白的幕布如待展的画卷,两侧悬挂的皮影角色灵动鲜活——有身着锦绣的古典仕女,有威风凛凛的武将,牛皮材质的肌理在灯光下泛着温润光泽,镂空的雕花纹路藏着老艺人的巧思。“这是什么呀?”“它们会动吗?”孩子们的好奇如涟漪般扩散,一场关于非遗的探索就此启程。
课堂上,老师先以生动的影像与实物展示,为孩子们铺展皮影戏的千年脉络:从“灯影演故事”的古老起源,到“选皮、雕刻、上色”的七道繁复工序,再到金口本地皮影戏班的历史往事。当讲到“一块牛皮经十道手作,才能变成会‘讲故事’的皮影”时,孩子们忍不住伸手触摸那些带着温度的纹样,眼神里多了几分对“匠心”的敬畏。
最让孩子们沸腾的,是经典剧目的现场演绎。锣鼓声起,幕布后光影骤动:《东郭先生和狼》里,东郭先生的皮影执杖而行,狼的剪影獠牙毕露,善恶交锋在光影中张力十足;《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的金箍棒划出金色弧线,白骨精三次变幻的身形通过皮影“拆接”技法巧妙呈现,“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皮影魅力,让孩子们屏息凝神,时而为悟空喝彩,时而为东郭先生揪心。
“轮到我们啦!”体验环节中,孩子们分组接过简化版皮影道具,化身“小小皮影艺人”。起初,手指与操纵杆的配合还显生疏,皮影在幕布上歪歪扭扭“走路”,但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渐渐掌握了“提、拉、推、转”的诀窍:有的让“小猪”皮影迈着碎步转圈,有的合作让“玉兔”与“嫦娥”完成隔空对望,还有的脑洞大开改编剧情,让“孙悟空”与“东郭先生”在幕布上“相遇”。光影交错间,孩子们的笑声与皮影的动作共振,古老艺术在稚嫩的指尖有了新的表达。
活动尾声,孩子们捧着老师赠送的手工挂饰,围在幕布前合影,镜头里,他们的笑脸与皮影上的“福字纹”“缠枝纹”相映成趣,满是收获的喜悦。“原来老祖宗的‘动画片’这么有意思!”一位小朋友举着挂饰,认真地说。
据悉,此次皮影戏小课堂是金口街非遗文化驿站暑期托管系列公益活动的重要一环。秉持“守护文化根脉,激活社区活力”的宗旨,驿站延续“非遗生活化”理念,计划于7月31日至8月8日,在文字港社区、金槐社区、闸东社区陆续开展6场活动,通过“经典故事诵读+非遗技艺体验+互动实践”的三维形式,为6-16岁青少年打造触手可及的文化课堂。除了皮影戏的光影魅力,后续还将带来更多元的非遗体验:
孩子们可以亲手制作中药香囊,在老中医的指导下辨识艾草、薄荷、丁香等药材,闻着草木清香将“驱蚊养生”的智慧缝进布囊,让传统医药文化藏进随身的暖意里;
也能拿起画笔学习京剧脸谱,从“红脸忠勇、白脸奸诈”的色彩密码里读懂角色故事,用矿物颜料勾勒眉眼间的精气神,亲手勾勒一张属于自己的“戏剧人生”;
非遗扎染课上,蓝白丝线在棉布上晕染出千变万化的花纹,孩子们在“扎、捆、染”的过程中感受“偶然天成”的东方美学,让指尖的创意化作独一无二的手帕或T恤;
还有漂漆扇体验,将天然漆料滴入水中,任其随水流晕开云霞般的纹路,再轻覆扇面,让流动的色彩凝固成夏日里最雅致的风,感受“以水为媒”的传统漆艺之妙。
从光影里的故事到指尖上的匠心,这一系列课程让非遗不再是书本里的名词,而是能触摸、能创作、能陪伴的生活温度,让青少年在动手体验中与传统文化撞个满怀。
“非遗的传承,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陈列,而是要走进社区、贴近少年。”金口街非遗文化驿站负责人表示,这些课堂的意义,不止于让孩子们认识一项传统技艺,更在于让他们亲手触摸、亲身演绎,在心里种下“文化认同”的种子。当少年们带着对皮影戏的热爱长大,或许就是非遗最好的传承人。
这个夏天,金口街的光影里,正书写着属于新一代的传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