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才出暑8月4日下午,金口街非遗文化驿站里飘起一阵清苦又温润的香气——不是花香,是艾草的辛、薄荷的凉、丁香的醇,混着孩子们的笑闹声,在空气中酿成独特的味道。这里正举行“经典故事润童心·非遗巧手传艺”暑期托管系列公益活动之中药香囊手工制作课,32名辖区青少年围坐桌前,眼睛盯着桌面上摆得整整齐齐的草药筐,指尖已经忍不住要去碰那些带着绒毛的艾草、圆滚滚的苍术。
“你们知道吗?咱们现在用的草药,早在几千年前就被一位叫神农的先祖尝遍了……”课堂刚开场,老师捧着绘本讲起《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当讲到神农“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而解”时,孩子们的小眉头都跟着揪了起来;听到“他把能治病的草都记下来,留给后人”,坐在前排的小姑娘小声说:“他好勇敢呀!”随后,老师又说起“医圣”李时珍踏遍山川、历时二十七载写就《本草纲目》的故事,“他连路边的小草都要仔细闻闻、尝尝,才敢写下它的用处呢”,孩子们的眼睛亮晶晶地跟着点头,看向草药筐的目光里,多了几分对“老祖宗智慧”的敬意。
故事讲完,桌前的草药突然变得“眼熟”起来。老师举起一只绣着缠枝纹的香囊:“这就是咱们今天要做的中药香囊——古人把草药装进袋子里,既能驱蚊,又能安神,是藏在生活里的智慧呢!”她指着筐里的药材一一介绍:“这是艾草,夏天挂在身上能赶走蚊子;这是薄荷,闻着清清凉凉,写作业时能提神;还有丁香,带着点甜甜的香,能让心情变好……”
最让孩子们兴奋的,是“选配方”环节。老师摆出自制的“配方菜单”:“草本驱蚊”“安神助眠”“提神醒脑”“防感流涕”“芳香美颜”,每个配方旁都画着对应的药材小图标。“我要驱蚊的!夏天总被蚊子咬!”“我选提神的,写暑假作业不犯困!”孩子们踮着脚在筐前挑药材,有的举着薄荷凑近鼻尖猛吸一口,被凉得眯起眼;有的捏着苍术仔细看上面的纹路,问老师“它为什么长得像小石头”。
“接下来,要把药材变成粉末啦!”老师拿起研磨钵,示范着捶打、碾磨。“咚咚咚”的捶打声里,苍术块渐渐碎成颗粒,艾草叶磨出细绒,原本清苦的药味竟慢慢透出温润的香。孩子们学着老师的样子,握着木杵一下下碾磨,起初还有点手忙脚乱——有的杵子敲到钵边,有的药材洒了出来,但很快就找到节奏。“老师你看!我的薄荷变成粉啦!”一个男孩举着钵给老师看,粉末里飘出的凉气让他忍不住吸了吸鼻子,“好像比刚才好闻多了!”旁边的女孩也凑过来:“我的艾草磨完有点香,不像刚才闻着辣辣的了!”
当研磨好的药粉被小心地装进素布小袋,再塞进绣着“平安”“健康”字样的香囊时,孩子们的眼睛亮得像星星。有的把香囊挂在书包上,有的别在衣襟前,还有的举起来跟同学比:“你看我的是蓝色的袋子,配驱蚊配方最搭!”“我的是粉色的,装了美颜的药材,妈妈肯定喜欢!”桌前的草药筐空了大半,孩子们的手里却都多了个沉甸甸的小袋子——装着药香,也装着自己亲手做的“小魔法”。
活动结束时,孩子们举着香囊挤成一团合影,阳光透过窗户在他们脸上,也落在香囊上绣的花纹里。有个男孩突然说:“原来中药不只是生病时喝的苦苦的药,还能做成这么香的东西呀!”
这堂中药香囊课,是金口街非遗文化驿站暑期托管系列活动的又一温情注脚。从听故事懂渊源,到辨药材知功效,再到亲手做香囊传智慧,孩子们摸到的不只是草药,更是传统文化里“天人共生”的生活哲学。正如驿站秉持的“守护文化根脉,激活社区活力”宗旨,当药香住进少年掌心,那些代代相传的中药智慧,便有了新的模样。
这个夏天,非遗不只是书本里的字,更是能捧在手里、带在身上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