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到,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按照传统四季法划分,立秋作为秋季的起点,阳气渐渐消散,阴气慢慢增长。四季轮转之中,枝繁叶茂的自然界展露出内敛成熟之姿,将一年的精华凝结成果实,开始步入沉淀与收获的季节。
虽然暑热并未立即消退,但季节的变化使人们开始主动调整饮食作息,更注重精神和身体的保养。大自然的交替循环,也让秋季成为文人墨客寄托情思、抒发情感的重要题材,在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中,表达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立秋 | 四方食事
秋季温度下降,空气变得干燥,养生要多注重补水滋润。适当食用生地粥、莲子百合汤、雪梨银耳汤等滋阴润燥的食物,同时补充芝麻、蜂蜜、银耳、枇杷、菠萝、乳品等用来滋阴润肺,为深秋和冬季健康打好基础。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饮食应以淡补为主,多食用叶类、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如茄子、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苦瓜等调节肠胃、清暑化湿,从而帮助人体度过阳消阴长的过渡期。
秋季日照时间缩短,容易导致身体节律紊乱、出现情绪起伏等状况。多参加室外活动以增加阳光照射,在情绪低落时适当补充甜食,吃点香蕉等起到兴奋神经系统、改善心情的作用。
《避免身体常上火:这样养生很不错》
尹国有
2020/07/01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
秋季避免身体上火的养生延年法则。
以提供简单易行、看后可用的中医调养方法为目的,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由上火引发的月经不调、口苦口臭、面孔长痘、心烦易怒、口舌生疮、手足心热,以及便秘失眠等常见症状出发,详细阐述包括中药、按摩、艾灸、敷贴以及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锻炼等在内的“防火”“去火”调养方法,以养生祛病,促使身体健康强壮。
《每日一膳:秋令节气养生篇》
杨志敏
2017/07/29
广东科技出版社
中医饮食之智慧,中医药膳之精华。
顺应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6个秋季节气,精选岭南最具代表性的91款食养药膳,同时配有赏心悦目的精美大图和制作步骤图,通过详细的材料、制作方法的描述,分析其口感口味和养生功效。将炖、煮为主的节气膳食以翔实的文字、细致的营养分析以及精美的图片的形式给您的脾胃带来暖暖的秋日享受。
立秋 | 金风送爽
从五行上说,秋属金,应秋天的肃杀之气,情绪也容易受到压抑。宋玉《九辨》中提到:“悲哉,秋之为气也。”在传统文人笔下,秋亦给人塑造出肃杀萧瑟、悲思难抑的意象,形成了文学创作中的“悲秋”主题。
《周易·系辞传》曰:“日月运行,一寒一暑”。阴阳之间的协调运作,是万事万物有序共存的规律。因此即使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展现出了秋的伤怀,亦有刘禹锡《秋词》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来感叹秋的明快。
经历了春夏热烈岁月中的蛰伏繁茂,才能在秋季收获深邃与丰富。四季的变换亦折射出人生的道理,向前回望,曾经的奋斗与坚持、对自我的肯定与接纳,都在此刻增添了人生的轻盈与厚度。
立秋 | 传统习俗啃秋瓜。由叶楚伧、柳诒徵主编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秋季后天气逐渐转凉,吃凉的东西易对肠胃产生影响,和“咬春”一样,人们相信立秋时吃西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肠胃不适,因此立秋之后便不再吃瓜。
贴秋膘。夏天天气炎热容易没胃口,精神不振下人会日渐消瘦。因此习惯在立秋这天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作对比,吃味厚的美食佳肴补偿夏日损失,谓之“贴秋膘”,亦体现出劳动人民对饮食的重视。
赶秋节。湘西花垣、凤凰和吉首等地的苗族人,会在立秋这天穿上盛装欢聚到秋坡上,打秋千、吹芦笙,歌舞欢娱。并选出两位有声望的人装扮成“秋老人”,向大家送去丰收的祝福,以祈求秋来能有好的收成。
《秋色连波,不关风月:宋词原来这么美》
八月安妮
2023/09/01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古典诗文和优美随笔的完美结合。
通过把宋词放回历史的大背景下去品读,以词发展的轨迹为线索,突破传统,结合众多审美方式对宋词进行知识性解读。又从词人的命运沉浮、人生际遇及作词缘起和影响等角度,对词人进行客观又不失趣味的介绍,引领读者走进宋词的真实时空之中。有助于读者掌握原词的美学内涵,陶冶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