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1日,武汉大学法学院“法护古迹,盾守文明”实践队在进行以“不可移动文物的传承与保护”为主题的访谈后,为进一步探索“法律和司法在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中的角色”,在江夏区文化馆工作人员和金口文化非遗传承人的陪同下,踏上了探寻非遗文化的旅程。
一、探微知著:剖析江夏非遗保护现状
走在百年历史的青石板小巷中,江夏区文化馆馆长徐竞翔以金口为例,向队员们介绍了江夏区非遗文化的特点:第一是历史悠久。金口又称“小汉口”,地处长江之滨,交通便利,吸引天下商贾汇聚,许多技艺和文化便自那时而生;第二是多元融合。金口镇巨大的人员流动和繁荣的商业造就了其极为丰富多元的文化;第三是以“水文化”著称。长江在金口的生产和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在这样独特的文化与环境中,孕育催生了“踩莲船”、“草把龙”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非遗代表项目。
当被问及江夏区非遗文化保护的特点时,徐馆长认为最突出的便是“活态传承”——不同于不可移动文物可以“圈起来”的静态保护,非遗文化保护必须依靠人的积极参与,实现“传下去”的活态传承;其次,非遗文化的保护要求重视宣传工作。宣传目的在于让更多的人认识非遗,了解非遗,从而投身于非遗保护之中;最后,非遗保护离不开法律保障。要将非遗保护相关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与保护实践工作密切结合起来。
此外,徐馆长还为队员们具体介绍了江夏区非遗文化保护与司法主体的合作机制——以各级法律法规为适用依据来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从联合国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国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到湖北省的《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再到武汉市的《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各级单位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非遗保护事业保驾护航。
最后,队员们抛出了非遗保护的难点之问:当下,基层非遗保护与传承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对此,金口草把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汉生老人坦言:“最大的阻碍在于传承非遗文化的老一辈和对其兴致缺乏的后辈之间存有代沟!”徐馆长进一步解释道:“非遗文化本身经济价值的流失亦是其失传的一大痛处。”如徐馆长所述,非遗文化的式微与其自身经济价值的消减以及经营模式的转变紧密相连:经济价值的降低,生活压力的增大等现实困境,致使众多传承人无奈另谋生计;生活节奏大的加快、生活习惯的变迁,经营模式的剧变,都使非遗文化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二、寻方觅策:探索江夏非遗破局之路
针对非遗保护的特征、现状与难点,江夏区文化馆积极采取行动助力非遗文化保护。一方面,文化馆加大了对非遗文化的宣传推广力度,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展览以及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传播,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以缩小老一辈与年轻一代之间的认知差距,增进年轻人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了解。另一方面,文化馆积极为非遗传承人提供经济支持和政策扶持,帮助他们缓解生活压力,同时鼓励传承人创新经营模式,探索非遗文化与现代市场的结合点,以提升非遗文化的经济价值。此外,文化馆还组织开展非遗文化培训和传承活动,培养新一代的非遗传承人才,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三、展望未来:点亮江夏非遗传承之光
非遗文化作为地方特色名片和璀璨文化遗产,对其的保护和传承应与不可移动文物一视同仁。以法为基,为非遗保护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携手共进,在未来建立更全面协调的司法合作保护机制;活态传承,让非遗文化更多走进大众视野,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