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区第六次党代会提出 ,实施“文化名区”战略 ,要加快塑造文化品牌 ,供给文化产品 ,发展文化 产业, 彰显人文精神, 持续提升江夏城市内在文明潜质和外向交往魅力 。 近年来, 江夏区文联充分发挥 职能作用, 认真履职, 团结带领全区广大文艺工作者紧紧围绕中心工作, 服务大局, 多措并举 、 多点发 力, 为助力乡村振兴和江夏文化名区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长江之滨 、 武汉之南 、梁子湖畔 ,这里是江夏 。开放包容 、生机无限的“大城大乡大江夏”, 山水交 融 ,城景相依 ,“三山三水三分田, 还有一分是家园”的自然格局, 山 、 水 、 田 、城自然融合的特色全国 少有 。 江夏生态禀赋绝佳, 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历史遗产遗迹资源 。 多年来, 江夏不断挖掘春申文 化 、 古郡文化 、 名舰文化 、 红色文化 、 山水文化, 提炼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 让“古武汉的源头 、 新武 汉的缩影”成为江夏文化新标签。
江夏区文联下辖8个文艺家协会, 共有会员1100多名, 会员们坚持文化自信, 深植文化沃土, 用 心用力用情创作出大批“可信 、可亲 、可敬”的江夏故事, 为江夏文艺繁荣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 发挥名家示范引领作用 , 锻造文艺队伍
在实施“文化名区”战略中 ,打造本土文化品牌 ,必须充分发挥地方文化名家的支撑引领 。开设名家 工作室 、 创作基地旨在发挥文化大家 、名家的示范 、领军作用 ,通过文化名家的助力, 锻造文艺队伍, 深度挖掘 、传承和弘扬江夏历史文化 ,进一步擦亮“文化名区”名片 ,推动江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1 、 2022年4月8日, “祁金刚工作室”揭牌 。 作为江夏文化名家, 几十年来, 祁金刚勤奋刻苦, 广 收博取, 孜孜以求, 治学严谨 ,在考古领域 ,特别是对江夏地方历史文化的挖掘 、考证 、 传播等方面硕 果累累 ,成绩斐然, 其所著的《江夏溯源》 一书, 吸收整合了历史地理学 、楚学 、 民族学 、 文物学等研 究方法和理论, 是 一 部反映江夏地域文化源头的地方史志 。 此外, 在书法艺术方面, 他也有很高的造 诣, 多次在国家 、 省 、 市级专业刊物上发表作品并获奖 。祁金刚表示接下来将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 以 “江夏源”为主题, 进一步深挖 、 传承 、 弘扬江夏历史文化; 二是, 更新《江夏溯源》 一书内容, 重新出 版, 并深入浅出, 编辑简版 《江夏溯源》 , 进校园 、 进社区, 向学生 、 民众普及传播弘扬江夏历史文 化; 三是 ,举办书画交流活动, 请名家进江夏讲课培训指导 ,培养书画人才, 同时向外推介区内优秀书 画人才。
祁金刚
祁金刚工作室揭牌合影
2 、 2022年6月, 江夏区云稼慢乡作家创作基地在五里界街道群益村揭牌 。 刘益善 、 田禾 、 张执 浩 、樊星等9位全国著名诗人 、评论家成功入驻基地 。 9位著名作家齐聚江夏 ,将创作一本反映江夏风土 人 文 , 讴 歌 江 夏 乡 村 振 兴 工 作 的 专 题 文 学 集 , 助 力 江 夏 文 化 名 区 建 设 。 该 书 计 划 于 2023 年 底 出 版 发 行。
云稼慢乡作家创作基地
九位入驻作家合影
3 、《江夏文艺》 公众号开设刘益善江夏背景小说选专栏 。发挥文学名家引领作用, 开展创作交流 培训 ,提升文学创作能力 ,储备创作力量。
二、 打造文艺精品 , 深度展示江夏文化内核
1 、 京 剧 谭 门 越 擦 越 亮 。 区 文 联 协 助 开 展 了 纪 念 谭 鑫 培 诞 辰 170 周 年 系 列 活 动 和 “ 老 生 常 谭 —— 2019年京剧谭门故乡 (江夏) 行”暨融媒体精品《京剧谭门》 上线活动; 编印出版了“纪念谭鑫培诞辰 170周年系列活动”画册 、“ 一代宗师谭鑫培京剧艺术展”画册和《谭鑫培京剧艺术研讨文集》 ;协助湖北 美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圆满完成了地铁谭鑫培公园站谭门京剧艺术墙的设计制作; 为《武汉宣传》 特刊 《京剧谭门 · 江夏》 撰稿20余篇 (幅) ; 持续协助组织国内京剧院团和学术单位开展演出 、 交流 、 研讨 和“江夏杯”全国京剧票友艺术节 、“谭鑫培杯”武汉戏曲达人秀活动 。 经着力推进 ,精心打造 ,“谭派艺术 大观园”获第三届湖北省“一县一 品”文化品牌奖; 2010年, 区文联被省委宣传部 、省文联评为“全省基层 文 联 一 县 一 品 文 艺 品 牌 创 建 先 进 单 位 ” 。 区 文 联 与 人 民 出 版 社 合 作 出 版 的 长 篇 纪 实 文 学 《 京 剧 谭 门 》 (全四卷) 入选2019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 ,并由省作协推评入围第八届鲁迅文学奖。
京剧谭门四卷本
“老生常谭—— 2019年京剧谭门故乡 (江夏) 行”暨融媒体精品《京剧谭门》 上线活动
地铁谭鑫培公园站谭门京剧艺术墙
戏曲达人秀 ,谭门第六代传人谭孝曾 、第七代传人谭正岩同台演出
谭鑫培公园门牌
谭鑫培戏楼内景
2 、 江夏画派中国手指画有声有色 。 2010年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手指画传承基地正式挂牌, 区 文联先后协助举办了“指墨文心——虞小风中国手指画作品展”“指画百年——虞氏三代指画作品展”“中国 指画虞氏三代作品展” , 虞一风 、 虞小风指画作品研讨会, 并在湖北日报 、 长江日报 、 武汉电视台等多 家媒体深入报导 。通过一系列活动的组织和参与 ,极大地提升了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江夏区成为了中国 指画的中心 、指画艺术旅游景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指墨百年——虞一风 、虞小风 、虞旻子三代指画作品展”
中国指画虞氏三代作品展
3、 业余文艺创作节目“百花奖”常开常艳 。 业余文艺创作节目“百花奖”大赛暨青年歌舞大奖赛等多 个在省内外乃至国内外都有影响的文化品牌 。 近几年, 区文联在江夏区业余文艺创作节目“百花奖”大赛 中 ,承担了书法美术摄影 (静态) 作品展的工作 ,与舞台表演相得益彰 。 2015年 ,在“百花奖”大赛走到 第二十届30年之际 ,参与《武汉宣传》 特刊组稿 ,总结宣传大赛成果 。“百花奖”大赛作为群众文化品牌 以 “贵在长期坚持 ,好在广泛参与 ,重在服务中心, 喜在硕果累累”的鲜明特色 ,获得了武汉市委宣传部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
业余文艺创作“百花奖”
4、 地方文化风采多姿多彩 。 江夏区“清风廉韵”廉政诗歌朗诵会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 长篇纪实文集 《世界军运第一村》 谱写了江夏的辉煌与荣耀 。 区摄影家协会精心制作《江夏风》 画册 ,作为军运村和 江夏区对外形象宣传的伴手礼 。油画《逆行者》 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书法家协会联合举办的《众 志成城—— 全国抗疫美术作品展》 ,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 参与修改和拍摄的以王新民的长篇小说 《梁湖游击队》 改编的抗战题材电影《湖杀令》 在央视电影频道和院线播出 。《雕塑大武汉》 《武汉印 象》 等发表我区文艺家作品200余篇 (幅) 。 湖北小曲《鹤归谣》 荣获第四届湖北艺术节“楚天群星奖” 金奖 、第十届武汉市“黄鹤群星奖”黄鹤群星大奖, 歌曲《大美江夏》 荣获“颂歌唱给党 · 奋进新征程”武汉 职工原创歌曲征集评选活动“职工原创优秀歌曲” 。 在省楚天群星奖书画作品评选活动中, 祁金刚书法作 品获楚天群星奖 ,童军民绘画作品入围。
清风廉韵诗歌朗诵会
三、精心开展文艺活动 , 大力宣传推介江夏文化
邀请国内名家写江夏, 画江夏, 摄江夏 。 开展“楚天首县—— 中国著名作家江夏行”“摄影名家拍江 夏暨影像江夏作品征集”“喜迎二十大, 同心绘江夏”——江夏区首届“文化名区”美术摄影展采风创作等系 列活动 。 邀请了国 、 省 、 市著名文艺家, 踏访武汉之南“楚天首县”这只昂扬向上 、 浴火重生的凤凰, 深 情寻找“古武汉的源头”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 触摸感受“新武汉的缩影”活力迸发的发展热土, 创作书写 “三山三水三分田, 大城大乡大江夏”的新时代故事 。名家巨匠全方位领略江夏美景, 多角度感知江夏文 化, 深层次了解江夏发展, 用智慧和才华为江夏实施“文化名区”战略传经送宝, 让江夏的历史更有底 色, 山水更有亮色 ,发展更有成色。
著名作家江夏行
摄影名家拍江夏
省市区书画名家同心绘江夏
四、 多点发力 , 助力乡村振兴
1、植根村湾 ,共建文化阵地 。 乡村振兴 ,文化先行, 2021年4月20日, 武汉市首家农民诗社在江 夏区五里界街李家店村龙家畈湾正式成立 。 诗社充分利用诗词这一艺术载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内现有成员68人, 80%以上为江夏本土农民 。 1 1月 ,“江夏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枫香云堡文艺作品创 作基地”在舒安街枫香云堡田园综合体创建。
农民诗社
江夏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枫香云堡文艺作品创作基地
2、采风创作 ,展示地方文化。组织省市区名家深入湖泗、法泗、五里界等街道开展采风创作 ,搜集民间 故事 ,走访美丽乡村 ,编撰《江夏民间故事》《美丽村湾》《五里有界美丽无界》《魅力法泗》《江夏文艺湖 泗特刊》 等 ,提高地方文化影响力 ,礼赞新时代 。协助区人大 、组织部等区直部门编撰《江夏英才风采录》 《为了大地的丰收》等专辑 ,推介乡村振兴典型人物和事迹。
梁湖采风
湖泗海洋村采风
3、 多彩非遗 ,赋能乡村振兴 。江夏遗留下来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瑰宝 ,在漫长的岁月和匠人的守 望中, 沉淀着愈发厚重的文化底蕴, 凝练了江夏独有且经久不衰的非遗文化 。 玉器雕刻技艺 、 烙画艺 术 、 木刻 、 荆楚刺绣技艺 、柯进生态原浆酒制作技艺 、湖泗窑陶瓷制作技艺 、楚地菖蒲造景艺术等十二 个优质非遗项目的推介 ,让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得到有效激活, 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 利用 ,推动了乡村旅游业与非遗文化产业相融互促 、 互惠合作。
4 、 守正创新 , 让南桥文化遗产火起来 。 元时古桥今时景, 古韵悠悠走南桥 。 南桥始建元代, 距 今大约700年历史 ,属湖北省一级文物, 其前身是一座木桥, 七百年前, 南桥地区是水陆交通交汇处 , 是江夏 、 鄂城 、 大冶 、咸宁生意人来往的主要商道 。 围绕南桥等辖区内的历史文化资源, 以挖掘《南桥 的传说》 和绘制南桥长卷等形式重现古郡江夏的历史风华, 留住江夏符号 、传承文化根脉。
南桥长卷局部图
《南桥长卷》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