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薪传进校园|江夏区创新"美育+非遗"融合模式 让传统文化扎根童心

字号:
时间:2025-03-21 20:52 来源:江夏文化云 作者:系统管理员

当草把龙的舞步化作课堂上的律动音符,当扎染技艺碰撞航天梦想,一场以非遗传承为内核、以美育赋能为载体的教育实践,正在武汉市江夏区校园内焕发勃勃生机。2025年3月19日,"非遗薪传·艺彩纷呈"专题活动在金口小学举行,全区艺术教师、非遗传承人及文化学者齐聚一堂,共探民俗文化传承创新路径。活动同步推出六大主题课例与数字化展演,为"双减"政策下的美育实践注入新活力。

理论筑基:解码非遗与城市的共生密码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城市发展的基因密码!“江夏区文化馆馆长徐竞翔在主题报告中,以蛇年春晚武汉分会场《星汉耀江城》为例,阐释非遗如何通过"破圈"传播赋能城市品牌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活动现场展映的微电影《舞龙少年》,通过少年习练传统龙舞与"星空龙鳞"数字化特效的跨时空对话,生动展现非遗"存古韵、融今声、创未来"的传承三境。

艺术赋能:年轻一代成"传统破壁人"

“谁说老墙留不住岁月?我们偏把阿婆的笑声砌进砖缝!”湖北美术学院学子的情景朗诵《千万流量的网红村,竟然是画出来的!》,以江夏非遗为灵感,用诗意的语言和光影艺术展现美育赋能乡村的震撼实践。用视觉艺术再现云南曼勒村"画笔定格乡愁"的实践——青年学子将阿婆的笑靥、纺车的声响“砌”进老墙,让乡村成为“永不褪色的文化记忆”。区体卫艺站书记王晓琴感慨:“这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方法论,年轻一代正在成为‘传统的破壁人!”

创新实践:学科联动播撒文化火种

音乐课·听到农耕智慧

理论研讨后,两节创新课例展现了民俗文化与学科的深度融合。音乐教师罗慧的《龙咚锵》课堂上,学生手持自制迷你草龙,踏着传统鼓点完成“游龙”“穿腾”舞步。“这节奏是先民与自然的对话密码!”一名学生在律动中感悟农耕文明的智慧。实验小学周凤莲老师评课:“罗老师通过一系列音乐趣味教学活动,让学生们沉浸式体验民俗音乐课堂,很好地展现了民俗音乐的教学融合,将金口的非遗代表“草把龙”融入音乐课堂,通过丰富有趣的教学形式,让孩子们在音乐活动中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生。”

图片

“传统草龙也能“飞天!”美术教师徐丹妮的《草龙趣味乐无穷》则引导学生以几何线条解构草龙,结合扎染技法创作“卡通草龙”。当学生作品《飞天草龙》——传统草龙身披航天纹样跃然纸上时,徐丹妮感慨:“民俗文化教育不是复制手艺,而是播撒创造力的火种。”大花岭小学黄婧老师评课说道:“这节课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趣味教学相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上,通过播放舞草龙视频、现场表演、互动游戏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草龙的独特魅力,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观察草龙的造型特点,到动手制作龙身,再到集体舞龙表演,层层递进,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动手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深刻体会到传统民俗艺术的博大精深。这节课不仅让学生学到了草龙制作技巧,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热爱和保护非遗文化的种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是一堂极具教育意义与文化价值的精彩课程。

未来图景:构建非遗教育生态圈

活动尾声,江夏区体卫艺站站长彭艳提出构建“非遗美育共同体”的愿景:联合文化馆、高校与中小学开发主题课程包,深层把握教育内容与民俗元素的有机融合,通过各类艺术教育活动架起一座传承和发展的桥梁,让“过去的”民俗在新的时代境遇重新获得活力,让本土文化能活化到学生身上,成为他们成长的宝贵精神养料,让文化自信“看得见、摸得着”。  

从《舞龙少年》的匠心坚守,到曼勒村墙绘的乡愁叙事;从草龙舞步叩击的童心,到扎染课堂迸发的奇思——江夏正以美育为桥,打通民俗文化传承的“最后一公里”。正如区文化馆馆长徐竞翔所言:从地标建筑到市井烟火,武汉的城市特点在这些非遗中得到了灵动诠释,也体现了非遗与城市相互依存、相互赋能的共生关系。唯有以文化为魂,方能生生不息、历久弥新。